兰考县学用“千万工程”经验,依托“一宅变四园”促和美乡村建设 李金雷 摄
近年来,兰考县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势头强劲,通过品牌引领和科学技术创新,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发展。以“兰考蜜瓜”“兰考红薯”“兰考花生”为代表的“兰考新三宝”成为特色产业,不仅提升了农产品的附加值,还带动了农民增收。同时,兰考县还注重农业科学技术的应用和推广,与科研机构合作,引进新品种新技术,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品质。此外,兰考县还积极地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,延长产业链条,提升农产品加工和销售水平,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。
金秋时节,放眼兰考大地,3900亩高标准农田项目区的红薯、花生、高粱、玉米长势良好,丰收在即。
在红庙镇南大方高标准农田示范区,玉米、大豆高矮搭配,植株高低起伏,宛如绿色海浪在田间翻涌。
红庙镇在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同时,积极探索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,围绕科学布局、科学播种、科学管理,将“五统一”(统一农资、统一耕种、统一管理、统一收获、统一销售)供销服务和复合种植有机融合,下苦功夫,做好文章。
红庙镇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依托,按照省、市、县专家指导和技术上的支持,科学布局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项目。
兰考昌健种植专业合作社在红庙镇规模化经营土地面积大、种植效益好,被选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项目试验的排头兵。红庙镇主管领导、合作社负责人多次实地调研考察,评估种植效益,县农业农村局专家从播种到收获提供全程技术指导,消除农业经营主体种植技术担忧。
在种植上,因地制宜选定种植模式。在2000亩土地上,按照2行玉米、6行大豆的模式,玉米4300株/亩、大豆8300株/亩的密度进行播种。在种子上,通过“五统一”供销服务模式,选取大豆、玉米优势品种,采取机械化播种手段,种子和肥料同时下播,因时制宜播种作物。在管理上,后期铺设滴灌带进行节水灌溉,调整株距和行距,科学管理,大豆、玉米高矮搭配,为田间创造良好的透光通风条件。
红庙镇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区域位于高标准农田示范方内,土地开阔平整,设有地力加油站、农事服务站等功能区,为农事生产提供了支持。
红庙镇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成效初步显现。红庙镇副镇长孔德伦说:“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,一些地方已经在做而且效益很好,结合红庙镇的高标准农田,我们有信心让该项目在红庙镇取得成功,积累经验带动更多群众和农业经营主体去参加了。”
红庙镇开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试验是积极做出响应“藏粮于地,藏粮于技”战略的有效探索,力争在有限的耕地上,提高亩产效益,实现“玉米不减产,增收一季豆”,为扛稳粮食安全重任作出新的贡献。
仪封镇新发地蜜瓜种植基地总面积500亩,是“兰考蜜瓜”融种苗繁育、种植、新品试种推广、分拣销售、技术培养和训练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示范园区,地处黄河故道腹地,弱碱性沙质土壤,透气透水性好,是种植蜜瓜的天然沃土。
仪封镇毛古村党支部书记蔡伟介绍,近年来,通过“有突出贡献的公司+合作社+农户”的联农带农机制,基地每年为所在村增加16.57万元的集体经济收入,带动周边群众400余人务工,增加务工收入100余万元。
基地负责人张宗志说:“这里也是省级示范性农民田间学校,采用‘集中授课、线上指导、现场观摩、跟踪服务’培训模式,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,为全县蜜瓜种植农户提供种植、管理技术指导,发展订单农业。”
基地采用“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做两端,农民兄弟干中间,普惠金融惠全链”的新型农业产销对接模式,这种模式也被称为“兰考模式”。在这一个模式里,每个环节各有分工:产品营销售卖端由北京新发地负责,企业负责种苗繁育、对农户进行技术指导和农产品回收工作,农户则按照企业的技术标准做种植,实际做到了产销一条龙。
随着“兰考蜜瓜”的销路越来越广,名气也慢慢变得大。基地内合作的农户已经从2018年的517户,增加到今年的1018户,累计带动323户农户脱贫致富,实现本地就业7932人,促进农民增收6890万元。
“在离家近的地方工作很方便,能兼顾家庭,这里环境美,工作的时候感觉很舒适。总结起来就是:种着瓜、护着瓜、带着娃、有钱花。”在基地务工的农民李喜花满眼笑意地讲述着。
截至目前,“兰考蜜瓜”年产量达9万吨,远销北京、上海、天津、湖南、湖北、河北等20多个地区。北京新发地市场还专门建立了“兰考蜜瓜专卖区”。未来,仪封镇新发地蜜瓜种植基地将逐步的提升创新引领,完善技术体系和生产设施,努力将企业建设成为设施高效、环境生态、数字智能、品牌强劲的优秀园区,赋能乡村振兴。
金秋时节,惠安街道何寨村万亩梨园内,圆润饱满的酥梨挂满枝头,随处可见果农采摘、销售酥梨的忙碌场景。
“何寨村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种植梨树,依托弱碱性沙质土壤,种出的酥梨汁多肉脆、酥甜可口。”何寨村党支部书记卞启龙介绍,从养家糊口到发家致富,尤其是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,何寨村始终立足自身优势,牢牢抓住梨树种植这一根本,埋头苦干,创新思维,持续壮大种植培养面积,让梨树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“摇钱树”。
惠安街道党工委委员、办事处副主任程远涛介绍,何寨村现在种植的品种主要是酥梨、黄冠梨。2021年惠安街道办事处与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合作,新种植、嫁接丹霞红、玉露香、中梨1号、中梨4号等新品种50余亩,通过优化梨果品种,不断的提高梨果质量,叫响“惠安优果”鲜果品牌。
为了推进梨果产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,何寨村引进梨果深加工项目,规模化生产梨膏、梨酒、梨醋、梨膏糖等梨衍生产品,延伸产业链条,提升产品附加值。
在兰考县委、县政府的全力支持下,2022年10月,何寨村梨果深加工企业建成,并采取“村集体+企业+农户”的运营模式。企业以高出市场价0.1元至0.2元的价格收购梨果,村民以梨果产品、劳动力、资金等入股,年底按照“保底收益+按股分红”的模式进行利益分配,村集体经济收入可增加30余万元。
“现在我们每亩梨果能卖1万元,刨去成本3000元,每亩能净赚7000元。村集体每年还能拿到分红,用于改善村里的基础设施。”算着这本“梨果账”,卞启龙满眼都是笑意。
随着产业链的延伸与发展,何寨村村民人均收入从2017年的9860元增加至2023年的21260元,村集体收入也由2017年的5万元增加到2023年的68万元。何寨村还成功创建成河南省“五星”支部。
依托万亩梨园特色生态和梨果产业资源,何寨村积极发掘文旅文创融合点,延长旅游消费产业链,打造融“吃住行玩乐购”为一体的休闲观光产业,发展农家乐、美食街、采摘园、风情民宿、亲子游乐、研学旅游等产业业态。
谈到未来梨果产业高质量发展,卞启龙充满信心:“我们将继续瞄准做优做强梨果产业目标,不断壮大一产、二产规模,打造兰考梨加工特色品牌,融合发展三产休闲观光产业,丰富产业业态,让更多群众在一、二、三产业融合发展中获益,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道路上实现共同富裕。”
9月9日,暖阳照耀,考城镇花生田里泛起金色的波澜。时下,考城花生迎来丰收的季节。
在考城镇冯庄花生种植示范方,冯庄村股份合作社负责人冯先庆脸上洋溢着丰收喜悦:“今年,我们合作社种了400多亩花生,预计亩产破千斤,这多亏了政府的鼎力支持与科技的强力加持。”
考城镇以科技为翼,与省内外顶级科研机构紧密携手,将微生物菌剂、无人机植保、全程机械化等现代农业技术引入花生种植,成功实现了从传统耕作向智慧农业的转变。
全产业链升级,打造乡村振兴样板。考城镇副镇长张帅介绍,考城镇前瞻性规划了花生种植示范方,总面积突破9900亩,机播机收率达98%,不仅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,更带动周边众多村庄共享发展红利。同时深化产业链整合,推动花生产业向精深加工转型。其中,兰考大丰植物油有限公司生产的“焦桐花”花生油,不仅荣获国家绿色产品认证,更以其卓越品质畅销市场,成为考城镇花生产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亮丽名片。
绿色生态并举,共筑可持续发展之路。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,考城镇通过推广绿色种植技术、实施秸秆综合利用等措施,有效解决了农业废弃物处理问题,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。考城镇党委副书记、镇长李良说:“花生秸秆转化为高蛋白饲草,每吨售价可达千元;花生壳变身为生物质燃料,既环保又增收。”
品牌战略启航,拓展市场新天地。考城镇正在筹划新增花生加工公司,进一步丰富产品矩阵,涵盖花生碎、花生酱等高的附加价值产品。同时也加强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,让考城镇的花生产品走出河南、走向全国。考城镇在2023年被河南省农业农村厅认定为“一村一品”示范镇及农业产业强镇。
考城镇党委书记孔令成说:“考城镇花生小镇的兴起,展示了特色产业驱动、科学技术创新引领、绿色生态并重的乡村振兴模式,考城人民正以实际行动,书写着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华彩篇章。”
近日,葡萄架乡贺村集村千亩连体拱棚蜜瓜示范园里,一排排绿油油的瓜藤顺势生长,翠绿的蜜瓜由藤蔓牵引着悬挂在空中,瓜形饱满周正。眼下,这里的秋季蜜瓜即将上市。
贺村集村位于葡萄架乡东4公里,日照充足,土壤多属沙性,土质疏松,透气透水性较好,为高品质蜜瓜提供了优越的生长环境,产出的蜜瓜清脆甘甜。目前,贺村集村有蜜瓜大棚264座,主要采取“农产品地理标志+绿色食品+农户”的模式规模发展,全力打造区域品牌。
“我们基地种植的品种主要以网纹瓜为主,包括耀珑25号、兰蜜28号、久红瑞等品种,一年种植两茬,头茬亩均收入1.2万元左右,全部采用膜下滴灌及水肥一体化技术,生态和节水效益都很明显。”贺村集村党支部书记张树锋说,在大棚蜜瓜种植、管理、收获及打包发货过程中,需要人工帮忙,一些闲置在家的劳动力和脱贫户就到园区干活,每人每天80元,既解决了大棚用工问题,也增加了村民收入。
近年来,葡萄架乡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,紧紧依托生态优势,全方面推进特色产业规模化发展、标准化生产,持续做大做强农产品深加工,以品牌力量助力乡村振兴。
葡萄架乡党委书记张静说,葡萄架乡将继续在优化产业布局、强化科学技术运用等环节下足功夫,进一步拓展和完善特色产业链建设,切实把比较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,做优“产业兴旺”文章,为乡村振兴注入“甜蜜”能量。
9月10日,闫楼乡郭庄东村的阳光玫瑰葡萄种植基地里,一串串葡萄缀满枝头,果粒水润饱满,宛如晶莹剔透的绿宝石。
近年来,郭庄东村抢抓省农科院与兰考开展院县共建的发展机遇,全力发展葡萄产业,一跃成为河南省绿色食品示范基地、河南省“一村一品”示范村。
为发展阳光玫瑰种植产业,打通群众致富路,2019年,郭庄东村“两委”干部带头先行先试,率先在村里搭建了葡萄棚,建起了示范基地,并邀请省农科院专家作技术指导,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。第二年,示范基地的阳光玫瑰喜获丰收。
随着示范基地的快速发展和获得良好的效益,不少外出务工人员纷纷返乡。目前,村里120余户农户均发展了自己的葡萄园。基地面积迅速从最初的120亩发展到720亩,并带动周边村发展阳光玫瑰种植500余亩。
为了保障葡萄种植基地持续健康发展,郭庄东村干部群众积极探索,逐步形成具有特色的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:村委成员带头、广大农户参与,统一土地流转、统一规划建园、统一分户管理、统一技术指导、统一销售。
2022年9月、2023年9月,庆祝中国农民丰收节闫楼分会场暨兰考县第一届、第二届阳光玫瑰葡萄文化节在郭庄东村举办。葡萄文化节上,分别举行了“阳光玫瑰果王评选”“阳光玫瑰学术研讨论坛”等活动,全方位构筑起以葡萄为支撑的生态旅游框架,为实现农民增收致富,加速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注入新活力。
“今年卖完葡萄,我就盖房子,盖成三间两层的套房。”说起下一步计划,去年刚买过车的郭二兵幸福感十足。
“今年葡萄亩产可达8000到1万斤,全村葡萄产值有望突破1000万元。”谈起收益,郭庄东村党支部书记郭永红信心满满。
在郭庄东村,一串串小小的葡萄,不仅让种植户实现了新车、新房梦,也串起了他们奔向美好生活的幸福梦。